说明:目前会员中心只对协会会员开放,不再接受个人注册,如有问题,请与会员部联系。
消费者愈发任性,制造业如何应对?
姜风理事长率队现场体验海尔智能互联工厂
2015年1月20日,由理事长姜风率领的协会中层骨干团队赴沈阳实地考察海尔去年刚刚投产的冰箱智能互联工厂,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协会工作团队对“工业4.0”和“智能化制造”等概念有了更为深刻和实际的认知,也为下一步开展行业技术交流、引导转型升级,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素材。
据了解,位于东北工业重镇沈阳的海尔冰箱智能互联工厂,是2011年开始规划的;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海尔集团经过多方论证、谨慎决策,锁定了“智能互联”这个对传统制造业有着颠覆性变革的目标;2014年,智能互联工厂雏形渐成,并于当年的第四季度实现大数据对接和批量生产。
通过现场交流,协会代表团深切的感觉到这间工厂从基础理念上的与众不同。“从用户角度出发”是核心,智能互联工厂要实现“自动化生产与用户个性化的结合”。虽然从现阶段看,工厂的订单只有很小的比例来自普通消费者(B2C),而大部分订单都来自商业用户(B2B),但是这间工厂基于标准化、精准化、模块化、自动化的前提下,建立的人机智能化信息交互系统,却为将来终有一天普通消费者人人都能直接给工厂下订单,并实现从生产线直接物流配送到家,打下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当然,仅仅有一个基础还是不够的,为了实现真正的“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制造业的变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尔集团在规划智能互联工厂时,是以“用户个性化”为核心,搭建了一个以研发、工厂和市场为内圈,以营销、物流、售后和消费者体验反馈等为外圈的架构。在传统制造业中,这个架构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串联的,比如研发出来的产品给工厂,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给市场,但是智能交互时代,这些环节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能实现并联,内外圈的每个环节都能直接与用户的需求互联,然后彼此再进行信息的互通。
可以看出,在这个架构中,智能互联工厂必须既能保证与用户(包括商业用户和普通消费者)的沟通,同时又能通过“机器与机器的沟通”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准确理解,再经过“高效而柔性”的生产线将订单及时转化为产品。要建设这样一间工厂,需要对工艺流程高度的精益化、模块化,并且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程序设计和布局,最终才有可能实现生产线的既高效又柔性,从而为将来的制造业全面智能化奠定基础(包括未来的智能物流系统)。
正如海尔智能互联工厂的技术顾问德国STAUFEN公司的Rene Galbavy所说:真正的满足个性化的制造,世界上各国先进的工业流程也都是在探索中,并没有标准化的程序。但是有一个共识是,原来的大规模制造模式是无法满足未来个性化需求的(因为成本太高),所以要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必须对原有的制造流程进行颠覆性的改造。这种改造需要以数字化、精益化和标准化作为基础,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数据布局,一旦布局完成了,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
协会代表团在沈阳工厂看到,已经投入使用的冰箱门体自动配送系统、冰箱厢体发泡的自动分配系统,以及通过iMES系统随时监测生产设备的使用状态,并实现生产与设备维护滚动同步、排产不间断。此外,还有正在调试,即将实施的冰箱内胆吸附件自动配送系统。更重要的是,在以上这些高度模块化和精益化的设计下,柔性的总装生产线只有18米长,却可以支持500多个型号的大规模定制,生产节拍缩短为10秒一台,实现了单线产能、单位面积的产出翻番,物流配送距离比原来工厂减少43%左右。据Rene Galbavy介绍,这条生产线使海尔冰箱的订单处理时间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7天,而海尔的探索并未停下,他们还会进一步优化各个环节,也许有一天订单处理可以缩短到3天。
在这次交流活动的最后阶段,姜风理事长对协会代表团这次考察总结发言时说:所谓的“工业4.0”、“中国工业2025”等目标,绝不是增加几个机器人或者自动化装备就能代表和实现。它必须是在制造业多年规模化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合理融合,并且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变革的角度设计出来的制造流程。这将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能够实现这种变革的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勇气和长远的眼光。从这一点上说,海尔沈阳的冰箱智能互联工厂,也不是其他企业轻易可以复制的,它与海尔集团的整体战略和布局以及领导层对未来的判断是紧密相关的。
姜风理事长还表示,目前中国家电业制造水平的两极分化程度非常明显,但是从世界范围的工业制造发展来看,智能化无所不在,未来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制造业的未来和方向就在眼前,不能跟上这个趋势的必将会被淘汰。
上一篇: 2015年中国家电业将继续深化转型升级
下一篇: 关注人类工效学,挖掘更多“好产品”